「K科学」はない…基礎研究への国家ビジョンは「選択でなく必須」=韓国メディアの社説
根本就不存在「K-science」…國家基礎研究願景「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需的」——韓國媒體社論
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沒有韓國人。依國籍劃分,得獎者有4名美國人、2名日本人、1名英國人、1名法國人、1名澳洲人。
美國有6所大學和研究機構,日本有2所,澳洲有1所。韓國近年來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受到全世界的關注,「K-」一詞也變得流行起來。
然而,事實再次證明,這在科學領域行不通。每年諾貝爾獎公佈時,總會有人分析失利的原因,說“這次也一樣…”,並呼籲制定對策。
諾貝爾獎已成為一項既定的年度盛事,今年也不例外。最近,即使這樣的呼籲也逐漸平息,但「諾貝爾科學獎的成就是基礎研究的重要指標」這一觀念卻日益盛行。
由此看來,我國政府和學術界現在應該有與以往不同的危機感。另一方面,與我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今年出現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
迄今為止,已有27人獲得科學獎,其中物理學獎12人,化學獎9人,生理學和醫學獎6人。根據日本媒體報道,今年的兩位獲獎者因其原創研究而早早被選中。
據悉,《讀賣新聞》因此受到批評。 “在科學界,很多時候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果。研究時,並不清楚哪些部分有用,後來才發現可以應用。”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文章寫道,“政府的長期規劃和投入、鼓勵創造性和持續性研究的學術氛圍以及產學官之間的有機合作構成了日本科學發展的基礎。”
李在明政府編製的明年國家研發預算比去年增加19.3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考慮到前政府備受爭議的削減措施,這項進展令人欣喜,但在許多方面仍顯不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阪大學教授坂口志蒙表示,他希望日本政府「努力實現基本
“對科學的支持不足”,他指出,“水平只有德國的三分之一”。日本媒體也指出,「年輕研究人員和有影響力的論文數量正在減少」。
即使是書籍,情況也是如此。對基礎研究的長期投入,以及立志達到世界最高水準的國家願景,如今「已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需」。
2025/10/11 15:48 KST
Copyrights(C) Herald wowkorea.jp 96